中医治疗妇科病作者:中智YS


中医治疗妇科病,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,那么,哪些妇科病,常常让大家选择中医治疗呢?  
TOP1:月经病  定义: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、血量、血色、经质等某一方面超过正常范围所出现的症候,表现为月经提前、月经延迟、月经不准、月经过多或过少等。  西医治疗月经不调。如果症状严重,单纯止血效果不佳时,一般选择激素疗法,做人工周期或激素替代来缓解或改善症状。目前来说,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相关妇科疾病,有些女性不能接受,因为惧怕性激素用多了,人会发胖,另外还有长斑的可能等等。而中医治疗月经不调,往往先采用周期疗法,减少出血量,再调节卵巢的功能,根据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气血阴阳情况来调节,如果能够坚持,用中医治疗效果更好。  症状一:月经提前:中医认为,月经提前多数就是血热的表现。不过血热有虚实之分,另外,还有肝郁以及气虚等原因导致。  常见分型治疗  实热型:症见月经提前而至,量多,色深红或紫红,质黏而稠,伴心烦,口干,面红,尿黄,便干,舌质红,舌苔黄。治疗选用止血片。  实热治疗上可以以芩连四物汤加减:当归15g川芎10g赤勺12g丹皮12g生地12g黄连10g黄芩12g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20g木香10g香附子10g枳壳12g益母草10g甘草8g.患者每月经期之前7天开始服用中药5剂,每天一剂,三个月以为一疗程。  虚热型:症见经行提前,量少色红,质稠,伴手足心热,两颧骨潮红,舌红苔少。  治疗可选用知柏地黄丸。还可制作两地白芍茶,即用生地12克,地骨皮10克,白芍12克,元参10克,麦冬10克,阿胶珠15克,旱莲草10克。将上药水煎2次,取汁混匀,代茶饮用,早晚分服。每日1剂。  肝郁化热型:症见月经提前,量或多或少,色红或紫,或夹有瘀块,伴乳房、胸胁、小腹胀痛,心烦易怒,口苦,舌苔薄黄。治疗用加味逍遥丸。  气虚型:症见经行提前,量多色淡,质清稀,伴神疲乏力,心慌气短,食少,大便稀软,舌淡,苔薄。治疗宜选用人参归脾丸。  症状二:月经延迟:也叫月经后期,是指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,甚至40-50天一行,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。  常见分型治疗:  血瘀型:经量过少或有血块,经血颜色紫或暗黑,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,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微减轻,严重者甚至不孕,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。  治疗时宜活血化瘀:取益母草15克,鸡蛋1个。加水同煮。熟鸡蛋去壳,吃蛋饮汤。治月经延后或痛经。  宫寒型:这种体质常发生于爱吃冰冷食物的女性。经量较少或颜色较暗,有些在月经来前或来潮时小腹冷痛,剧烈时甚至脸色发青,四肢冰冷,热敷则疼痛可稍微减轻。诊察时,常可发现舌质颜色较淡,舌苔白,脉沈紧。  治宜温经散寒,并应忌吃生冷的食品。用生姜15克,艾叶10克。水1碗煎至半碗去渣,鸡蛋1个去壳搅拌,放入汤内煮熟服食,每日1--2次(艾叶用量不宜太多,每次60克即可,若食用太多会有恶心、呕吐的副作用)。  气血虚弱型:月经后错,量少、色淡、质稀,头晕心慌,倦怠乏力,纳呆,面色不华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细弱。  治疗应该益气养血调经。方药:党参、炙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熟地、白芍、当归各15克,川芎10克,陈皮6克。  推荐:月经不调,也可简单按摩缓解  左手掌心叠放在右手背上,将右手掌心放在下腹部或者肚脐下,适当用力按顺时针、逆时针作环形摩动1~3分钟,以皮肤发热为佳。还可以右手半握拳,拇指伸直,将拇指腹放在关元穴,适当用力揉按0。5~1分钟,或者将一手食指与中指重叠,中指指腹放在同侧足三里穴上,适当用力按揉0。5~1分钟。双下肢交替进行。  附:痛经最常见,通法有3种:  寒证痛经用温通法  这种痛多是因为月经前后、经期或产后感受寒邪(淋雨涉水,或贪吃寒凉生冷食物,或居住环境潮湿寒冷)引起。表现为月经前或经期下腹冷痛,遇冷加重,遇热减轻,按压局部则疼痛加重,月经血色暗而有血块。此类痛经生活调理非常重要:平时注意保暖,随气候变化加减衣物,避免受凉、淋雨,少吃生冷、冰冻食物,少喝冷水。经期则更应多加注意。  食疗对此类痛经往往可起到良好的效果。可采用红糖60克,红枣10枚,生姜6克,加入适量水煎服。经前每天一次,连服3~5天;或使用于姜、艾叶各10克,苡仁30克,先煎煮干姜、艾叶取汁备用,再将苡仁煮粥至八成熟,加入前述的干姜、艾叶药汁一起煮熟。此粥具有温经散寒、化淤、除湿、润肤的作用。  另可采用热敷疗法:小茴香12克、当归12克、吴茱萸9克、延胡12克、肉桂6克,加粗盐50克热炒后装入干净布袋中,放在下腹热敷局部,经前3~5天开始,月经结束后停止。一般热敷3~5个周期可以缓解或消除症状。小茴香、吴茱萸、肉桂具温经止痛的作用,延胡具行气止痛作用,当归能活血,加粗盐热炒具温经散寒、活血通经的效果。  气滞血淤型痛经:理通法  这种痛经多由平时性情内向、心情抑郁、遇事易怒及工作压力大等引起。表现为月经前及经期下腹胀痛,疼痛呈游走样,伴乳房胀痛,月经血下行不畅。此类痛经最重要的是调理情志,减轻生活及工作压力,每天抽半小时左右参加户外活动,如散步等;疲劳时听一些舒缓、轻快的音乐,以达到消除精神紧张、焦虑和恐惧,解除心理负担的目的。  每天用月季花、玫瑰花泡水代茶饮,长期饮用可以达到行气、活血、润肤的作用。夏秋季之月季花朵,以紫红半开放花蕾、气味清香者为佳。另可采用自我按摩的方法:经前5天开始,每晚用双手重叠,掌心向下压于小腹正中,作逆时针旋转按摩10分钟,随后从小腹至脐部反推30~50次,可起到行气活血之功,缓解痛经。  气血两虚型痛经:补通法  这种痛经多见于多次流产、体虚久病、营养不良及青少年女性。表现为月经期及月经后小腹、下腹隐隐作痛,遇热及按压后减轻,活动后则加重,严重者不能从事日常生活及工作,常伴有头晕心悸、腰酸腿软、失眠等表现。此类痛经关键在于预防,平时应多参加体育锻炼,如跑步、骑自行车等,以增强体质,但忌负重及剧烈运动。  可食用当归羊肉生姜汤:当归10克,羊肉100克,生姜10克,炖烂,每日一次,经前连服5―7天。此汤具有养血止痛之功。或以山楂、葵花子仁各50克,红糖100克一起煮,去渣后饮汤,经前3―5天食用,可达到补中益气、健脾益胃兼以活血的作用。  另外可采用中药敷脐疗法:当归12克、川芎9克、艾叶12克研磨成细末状,加黄酒少量调成糊状,填于脐部用胶布固定。经前3~5天开始,连续使用5个月经周期往往起效。  “通则不痛”,“通”在痛经的预防和治疗中至关重要。只有擅于自我保健,加强身体锻炼,调节情志,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,气血才会通畅,痛经才会远离你。 TOP2:妇科炎症  症状一:慢性盆腔炎:传统中医将盆腔炎分为五类论治。  常见分型治疗:  1、热毒型:高热,寒战,头痛,小腹疼痛,带下量多如脓,臭秽,尿黄便秘,舌质红,苔黄,脉滑数或弦数。妙方:野菊花栓:外用,每次1粒,肛门给药,一日1-2次。  2、湿热型:低热,小腹疼痛灼热感,口干不欲饮,带下量多色黄质稠,或赤黄相兼,舌质红、苔黄腻,脉滑数。妙方:金鸡胶囊:每次4粒,一日3次,温开水送服。  3、湿热淤滞型:小腹胀痛,口苦口干,带下黄而稠,小便混浊,大便干结,舌黯红,苔黄或白,脉弦或弦数。妙方:妇宝冲剂:每次20克,一日2次,开水冲服。  4、淤血阻滞型:下腹持续疼痛拒按,或经行不畅,或量多有块,舌紫黯,或有淤斑淤点,苔薄,脉沉弦或涩。妙方:妇女痛经丸:每次9g,一日2次,温开水送服。  5、冲任虚寒型:小腹冷痛,喜暖喜按,带下量多色白质稀,畏寒肢冷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细。妙方:温经丸:每次1丸,一日2次,温开水送服。  症状二:阴道炎:临床常见的阴道炎有滴虫性阴道炎、真菌性阴道炎和老年性阴道炎等。最常见是滴虫性阴道炎。表现为白带稀薄而量多,有浓重的酸臭味,外阴和阴道奇痒,严重者可伴发尿急尿频症。本病复发率极高,虽治法很多,却不易根治。相当于中医的“阴痒”、“虫蚀”。 中医用内服和外洗相结合的办法,收效甚好。  常见分型治疗  1、湿热下注。外阴、阴道瘙痒,带多色黄如脓,或呈泡沫状,或挟赤带,神疲乏力,胸闷不舒,胃纳减少。苔薄腻,脉细弱。治疗应清热燥湿,祛风止痒。用柴胡石膏汤,即柴胡6克,石膏15克,黄芩6克,荆芥4.5克,前胡6克,茯苓6克,升麻3克,桑白皮6克,甘草3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  也可用苦黄蛇皮汤外洗,即苦参30克,黄柏30克,双花50克,蛇床子30克,白藓皮50克。先将上药放入砂锅内,加水适量,浸泡30分钟左右,再进行煮40分钟左右,去渣,用药汁先熏洗外阴部,热度适中时再进行坐浴,以不烫伤皮肤为准,每日2次,每次15分钟。  2、阴虚火燥,内火郁结不散。治疗应清热解郁,散火止痒。用化痒汤,即炒栀子9克,天花粉9克,柴胡9克,甘草6克,白芍12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  3.肝经郁热, 症见阴部瘙痒,带多如脓或挟血丝,有腥臭气味,日苦口干,苔黄,脉弦带数。  治疗要泻肝清热,杀虫止痒。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即龙胆草9克 生山栀9克 丹皮9克 柴胡6克 泽泻9克 黄芩9克 茵陈9克 百部9克薏苡仁9克 白芍9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  附:治疗白带异常,推荐两个食疗小方:  症状1:白带多、白色或淡黄色,质稠、无臭味。  中医诊断:脾虚带下,由饮食不节、过于疲劳、思虑过度所致。  食疗秘方:白果鸡蛋。  原料:白果肉4粒,鸡蛋1枚。  方法:白果去皮、心,鸡蛋小头打一洞口,将白果肉塞入,用湿纸糊好洞口,煮熟鸡蛋即可食用。每日早起吃一个,连服5-10天,病程长者可服20天。  症状2:白带量多、色黄、黏腻、有臭味、或白带如豆渣样、有臭味、阴道瘙痒、尿频尿痛。  中医诊断:湿热带下,是由经期、产后或手术后感染所致。  食疗秘方:车前草炖猪小肚。  原料:鲜车前草60-90克(干车前草20-30克)、猪小肚2具(约200克)。  方法:将车前草、猪小肚洗净,小肚切成小块,加水、少量盐,炖半小时即可,饮汤吃猪肚。每日一次,连服数日。 TOP3:乳腺疾病  症状一:乳腺炎:中医称“乳痈”,是青年妇女产后常见的乳病。早期,西医常用搞生素治疗,但效果不可靠。晚期则多施行手术切开,往往将乳腺破坏,病人遭受痛苦,又影响哺乳。此病如用中药治疗,红肿一般均可内消,病人痛苦少,又不影响哺乳。  常见分型治疗  1、乳汁瘀积型,症见乳房胀痛,皮肤不红或微红,排乳不畅,可扪及大小不等的结块,压痛,伴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大便干结,舌淡红、苔薄白,脉浮数。治宜疏风清热,通乳散结。可用薏苡赤小豆汤缓解。选薏苡仁30克,赤小豆30克分别洗净,置锅中,加清水500毫升,急火煮开5分钟,改文火煮30分钟,分次食用。  2、热毒酿脓型,症见乳房红肿灼热,疼痛较甚,或有跳痛,全身高热,烦躁,口渴引饮,纳谷不香,大便秘结,小便黄赤,舌红、苔黄,脉滑数或弦数。治宜清热解毒,托里透脓。选方栝蒌散,即栝蒌实60克,败酱草15克,细辛15克,炮干姜15克,姜炙厚朴15克,炒桔梗15克,人参15克,防风15克。水煎服,不拘时候。  3、溃后正虚型,症见乳痈溃后,脓泄热退,局部疮口脓液稀薄,肉芽不鲜,生长缓慢,面色少华,乏力、舌淡、苔薄、脉细数。治宜扶正补虚,活血生肌。可食用黑鱼山药汤缓解,选取黑鱼500克,山药30克。黑鱼活杀,去鳃、鳞、内脏,切成段片;山药洗净,切成片。同置锅中,加清水500毫升,加黄酒、葱、姜、食盐,急火煮开3分钟,去浮沫,改文火煮20分钟,食其汤和鱼。  症状二:乳腺增生:又称乳腺结构不良,是30~45岁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。在中医里,该病属“乳癖”、“乳核”范围,多因思虑伤脾或恼怒伤肝等所致。临床发现,采用中药局部外治,可使药物直达病所,促使增生消失。  现介绍几则外治方,供选用。  中成药外治法:取金黄散适量,研细,用凡士林少许调匀,外敷于乳腺增生处。2日换药1次,连续2~4周。可活血通络,消肿散结。  敷药疗法:取芒硝60克,生南星、蜂房各20克。上药共研为细末,用凡士林调为糊状,外敷于乳腺增生处。每日换药1次,以愈为度。可活血通络,消肿散结。  药醋疗法:取补固脂150克,蜈蚣10条,食醋1000毫升,密封浸泡半月即成。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患处,每日3~5次;同时取补固脂适量,文火炒黄,研为细末,每次3克、每日3次口服。1月为1疗程,连续1~3个疗程。可通络散结。  症状三:经前乳房胀痛:女性在即将行经的前几天常发生乳房胀痛的现象,这种胀痛在月经来潮以后自然消失。很多女性认为这是经前正常现象而不去治疗,结果年龄大了以后就容易患上子宫肌瘤、乳腺增生甚至妇科肿瘤等严重的妇科疾病。  原因:  肝郁气滞。肝郁气滞具体的表现有烦躁、抑郁、两胁胀满等,郁久化热就会导致心烦急躁、易怒、口干、头疼等。如果肝经气郁不舒时间过久,就容易使足厥阴肝经所过的部位出现病理改变。于是乳腺增生、子宫肌瘤就会随之产生。  通俗地说,就是肝郁气滞容易导致乳房胀痛、子宫肌瘤、乳腺增生等疾病。而乳房胀痛常常是最先出现的症状,如果不加以治疗,日后就很可能发生子宫肌瘤、乳腺增生以及妇科肿瘤等严重的妇科疾病,到那时,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了。  预防:  中医有句老话“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神补”。这句话着重强调了调神的重要性。也就是说,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,不生气、不着急、不上火,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,这就能有效预防肝郁气滞的发生,也就预防了乳房胀痛的发生。一旦出现了乳房胀痛,如果调神无效,就有必要用药物来纠偏了。如果症状比较轻,且伴有情志抑郁、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等症状,可以用加味逍遥丸来治疗。服用方法是经前7天每天服用。如果治疗两个月经周期,症状仍然不能缓解,就应该去医院就诊,让中大夫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。如果药证相符,症状很快就会消失。治疗好了肝郁气滞导致的乳房胀痛,也就避免了肝郁气滞导致的子宫肌瘤、乳腺增生以及妇科肿瘤的发生。  当然,预防胜于治疗,不光要从调神上避免肝郁气滞,而且饮食、起居等方面都要格外注意。饮食宜清淡,起居宜有常,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。从多方面着手掐断肝郁气滞的源头,女性朋友们就可以安享美好时光了。 TOP4:产前产后病  症状一:先兆流产:中医称之为妊娠腹痛、胎漏下血。若无阴道出血,而仅有腰腹酸胀坠痛者,则称为“胎动不安”。中医认为,本病的形成原因多为冲任不固,不能摄血养胎所致。因冲为血海,任主胞胎,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,血有所养,胎孕可正常生长发育;反之,则发生胎漏,胎动不安等证。  常见分型治疗:  1.肾虚型: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,色淡暗,腰酸,下腹坠痛,或伴头晕耳鸣、小便频数、夜尿多,或有自然流产史,舌淡苔白,脉沉滑,两尺脉弱。治宜补肾安胎。方用寿胎丸加味:菟丝子、枸杞子、桑寄生、覆盆子、川续断各15克,阿胶20克,益智仁3克,党参、白术各10克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早、晚两次服用。  2.气血虚弱型: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,色淡红,质稀薄,或腰腹坠胀疼痛,伴神疲气短、面色苍白、心慌失眠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滑。治宜补气养血,固肾安胎。方用胎元饮加减:党参、熟地各15克,白术、白芍、杜仲、桂圆肉各10克,陈皮、炙甘草各6克,黄芪、阿胶各20克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早、晚两次服用。  3.血热型: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下血,色鲜红质黏稠,或腰腹坠胀疼痛,伴心烦、手足心热、口干咽燥、小便短黄、大便秘结,或午后发热,舌红苔黄而干,脉滑数。治宜滋阴清热,养血安胎。方用保阴煎加味:山药20克,生地、熟地、白芍、续断、黄柏、黄芩、苎麻根、阿胶各10克,生甘草3克,女贞子、旱莲草、菟丝子各15克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早、晚两次服用。  4.跌仆伤胎型:主要症状为妊娠外伤,腰酸,少腹坠胀,或阴道少量下血,血脉正常。治宜补气和血安胎。方用圣愈汤加味:党参、益母草、菟丝子各15克,黄芪25克,当归20克,生地、熟地、续断、桑寄生各10克,川芎6克。若阴道下血,去当归、川芎、益母草,加阿胶12克、艾叶炭10克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早、晚两次服用。  症状二:产后多虚:妇女怀妊,血聚萌胎,一经生产则气血骤耗,故致虚为首,必大补气血为先。  血虚  由于分娩过程中失血,女性可能出现血虚的症状,表现为睡不好觉、心悸、头晕眼花。此时可以用15―20克当归,加上龙眼和红枣,用水煎后服用。  气虚  有些女性在产后头晕、神疲乏力、不想说话,这是气虚的症状。如果感觉气虚较严重,可以用人参10克煎水服用。如果气虚的症状较轻,可以用10―30克党参煎水服用;或将党参、红枣一起炖鸡吃,效果也不错。如果女性产后气虚,并伴随出汗的症状,可以用党参10―30克加黄芪10―20克,一起煎水服用。如果表现为气血两虚,也可以用党参加红枣、龙眼进补。党参可补中、益气、养血,是治疗气血两虚的不错选择。  症状三:产后多淤:妇女产后恶露不止,比较常见,一般是非虚即瘀,病在冲任,如恶血内留,不及时排出,易引起少腹痛、血崩、不语等症,可见产后瘀血不去,变症丛生。  最常见症状:腹痛  有些女性产后会感到腹痛。中医认为,这可能是因为体内有淤血。此时可服用益母草膏或益母草冲剂活血祛淤。此外,还可以用10―15克山楂煎水,再加些红糖服用。其中山楂可以活血散淤,红糖可以益气补血、缓中止痛、活血化淤,正适于治疗这种腹痛。  此外,辛辣的食物可能使产妇上火,导致口舌生疮、便秘等症;生冷、肥腻、坚硬的食物和寒性药物则易损伤脾胃,还容易引起产后腹痛。所以,女性在产后应尽量避免服用它们。  提醒:经常对腹部施以自我按摩,可以促进血脉流通;也可以采用桃仁、黄酒、玫瑰花、三七、鸡冠花等进行食疗。  症状四:产后多汗  常见分型治疗:  1、气虚汗出:症见怕风吹,气短神疲,食欲不好,方用加减玉屏风散,取生黄芪15克,炒白术10克,防风6克,麦冬、五味子各12克,浮小麦、糯稻根各30克。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,再加适量水煮开30分钟,连续2次,合并滤液,均分3次饭后温服,连续服用5~7天。  2、阳虚汗出:汗出怕冷,心悸气短。方用黄芪牡蛎汤,取生黄芪、五味子、炒枣仁、小红枣各15克,煅龙骨(包煎)、煅牡蛎(包煎)、浮小麦各30克,肉桂3克。煎煮方法同上,每天1剂,温服连服5~7天。  3、气血两虚:汗出,伴有心悸不安,面色苍白,口唇淡白。 。取枣皮、炒白术、生黄芪各15克,红糖、当归身各30克。煎煮方法同上,待药汁稍温时,加入红糖溶化后服。每天1剂,温服,连服5~7天。    症状五:乳汁不足:母乳是婴儿生长发育最理想的食品,然而有许多年轻母亲却产后缺乳,或乳汁清稀如水,分泌不足。中医认为,乳汁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类型:  气血虚弱型  乳汁为血所化,赖气运行。因素体虚弱、或产时失血过多、或产后营养缺乏,气虚血亏,则乳汁无以化。表现为乳汁清稀,甚至全无,乳房柔软,倦怠食少,面色少华,舌淡苔白,脉虚细。治以双补气血,佐以通乳,方用《傅青主女科》通乳丹加减。方例:黄芪15克,党参15克,炒白术10克,当归12克,生熟地各15克,通草6克,桔梗10克。用猪蹄清水煮汤(或用煮肉汤),去掉表面浮油后,煎药服用。  肝郁气滞型  产后抑郁不乐,或郁怒伤肝,致气机不畅,乳道壅塞不通,乳汁运行受阻所致。症状主要为产后乳汁分泌少,甚或全无,胸胁胀满,或有微热,食欲不振,脉弦细。治以疏肝理气,解郁通乳,方用笔者经验方解郁下乳汤(柴胡10克,当归12克,白芍12克,丹参15克,川芎6克,青皮6克,漏芦10克,细木通6克,穿山甲10克,王不留行10克,丝瓜络12克,桔梗6克,甘草4.5克)。如乳房胀痛而有微热,酌加蒲公英、全栝楼、夏枯草,此外,路路通、枳壳、天花粉、白芷等可随证加减。 TOP5:其他妇科杂病  症状一:更年期综合征,症见轰热汗出、心烦易怒、口干、失眠、心悸、心慌等。  治疗推荐5方:  1、黄连3克,麦冬、白芍、白薇、丹参各9克,龙骨15克,枣仁9克。煎服汤药每日5剂,1剂煎2次,早、晚温服,连续服药1个月为1疗程。  2、郁金、三棱、莪术各10克,丹参30克,川军、肉苁蓉、巴戟天各10克。本方每周服6剂,水煎服,一般服用1个月可明显见效,治疗3个月左右瘀胀即可消退。  3、沙参、熟地、山药、枸杞、菟丝子各20克,五味于、女贞子、桑椹子各15克,当归10克,茺蔚子20克,柏子仁12克,夜交膝20克。每日1剂,每剂用水咖毫升,大火煮沸,慢火煎煮15分钟,煎2次,1日服3次,空腹温服。  4、莲子50克,龙眼肉30克。日煎1剂,食用时加糖少许。  5、粳米100克,酥油20克,蜂蜜5克。将粳米加水煮沸后,渗入酥油、蜂蜜,文火熬粥,作餐食。  症状二:阴吹:“阴吹”属于中医病症名,最早见于《金匮要略・妇女杂病脉证并治》,多指阴道壁和盆底组织松弛及一些神经官能症。这一疾病在临床上多见于有生育史的妇女。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“阴吹”常常是一种脾虚的表现,产后失调的妇女,往往伴随脾虚,虽然损伤不严重,其肌肉恢复也较慢。在上述情况下,可以服用由党参、白术、当归等组成的补中益气汤。此外,有些妇女“阴吹”是由肝气郁结引起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逍遥丸。  分型食疗治疗:  气虚型:阴吹时断时续,时轻时重,伴神疲倦怠,气短乏力,面色萎缩无华,此乃脾胃虚弱,中气不足,运行无力,腑气不循常道,别走旁窍而致阴吹。可用参芪大枣粥:黄芪30克,党参20克,升麻10克,大枣10枚,小米100克。先水煎前3味药,取汁适量,加入枣、米共煮成粥,再加白糖适量,代早餐食。  肠燥型:阴吹较剧,连续不断,伴大便秘结,口渴烦热,脘腹胀满。此乃热结胃肠,腑气不通,胃气下泄,逼走前阴而致阴吹。可用五仁粥:桃仁、杏仁、郁李仁、柏仁各10克,核桃仁30克,香蕉2枚,粳米100克。将上6味捣碎,和粳米加水共煮成粥,放入蜂蜜适量搅匀,代晚餐服食。  肝郁型:阴吹作响,伴胸脘痞闷,两肋胀痛,心烦易怒。证属情志郁结,气机不畅。可用卜子粥:萝卜子30克,蒌仁15克,鲜橘皮1个,大米100克。将上2味捣碎,橘皮切成细末,和大米一同加水适量煮粥,代早餐食。  症状三:性欲低下。  常见分型治疗:  1、心脾不足。方用春温汤以补脾暖宫。选取人参15克,巴戟天15克,白术15克,杜仲15克,破故纸9克,肉桂3克,菟丝子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  2、胞宫寒湿。治疗应补气升阳,燥湿散寒。方用升阳燥湿汤,即高良姜3克,干姜3克,郁李仁3克,甘草3克,陈皮1.5克,黄芪1.5克,白葵花0.9克,柴胡0.9克,升麻0.9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  3、肾精不足。治疗应滋润肾精,化气润窍。方选滋阴润燥汤。选取女贞子30克,旱莲草30克,何首乌30克,枸杞子15克,巴戟15克,麦冬12克,山萸肉12克,陈皮3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,6天为1疗程。  4、心神不宁。方用桂心汤镇心安神,涩精止遗。桂心12克,煅牡蛎12克,芍药12克,龙骨12克,炙甘草12克,大枣12枚,生姜15克。水煎服。  症状四:不孕。一般采用周期疗法治疗:  1、经后期(月经周期的第5~12天):治法以滋肾益阴养血为主,但不忘补阳兼顾肾气。中药选用“滋阴汤”:用当归12克、醋白芍12克、山药9克、干地黄12克、丹皮9克、茯苓9克、泽泻9克、杞子9克、旱莲草20克、女贞子9克。7帖,水煎服。  2、经间期(月经第12~16天),是月经新时期中至关重要的转化期,以理气活血为主,配合激发兴奋肾阳之药,使之施泻而以促阴阳转化,促排卵。中药选用当归12克、赤芍9克、丹参12克、川芎9克、泽兰12克、茺蔚子12克、红花6克、川断9克、柴胡9克、香附12克。  3、经前期(月经第17~24天),经前阳长期(黄体期),阴充阳长,治宜阴中求阳,温肾暖宫辅以滋肾,采用平补阴阳,气血双调之法。选用“促黄体汤”:丹参12克、菟丝子20克、龟板12克,枸杞子9克、旱莲草20克、续断9克、肉苁蓉12克、女贞子9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  4、月经期(月经第1~4天),月经第25~28天,进入月经期。治宜行气活血调经法,促使月经排泄通畅顺利。选用“调经汤”:当归12克、香附12克,熟地12克、赤芍9克、丹参20克、茺蔚子12克、茯苓12克等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  提醒:临床常见的妇科病均与肝的情态调节失常有直接或间接关系,直接关系为情态失调、失血、外邪侵袭等,间接关系为脾病及肝、肾病及肝等。所以保持心情舒畅,注意月经期、妊娠期、产后期及更年期的精神调护,对于预防和治疗妇科病有重要的意义.
时间:2011-5-4 分类:健康宝典

友荐云推荐

亲,你怎么看?